跳转至

NiN1

动机

卷积层是一个GLM

CNN由卷积层和池化层交替连接构成. 卷积层中线性滤波器(卷积核)和底层感受野做内积, 然后在输入的每个局部部分应用非线性激活函数, 产生的结果叫做特征图.

CNN的滤波器是一个底层数据块的广义线性模型(GLM). 下面是GLM的解释: 在某些情况下, 线性回归模型是不合适的, 如果: 1. X和y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 它们之间存在某种非线性的关系, 例如, y随着X的增加而呈现指数级增长 2. y中的误差方差不是常数, 会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异方差) 3. 因变量不是连续的, 而是离散的/分类的

广义线性模型(GLM)是线性回归的扩展, 它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情况. 当线性回归模型不适用的时候, GLM可以通过调整结果来更好地拟合数, 它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 随机成分(Random Component), 指的是响应变量(因变量)的分布类型. 与传统的回归假设响应变量服从正态分布不同, GLM允许响应变量服从多种分布, 如二项分布, 泊松分布, 伽马分布等, 这使得GLM能够处理分类数据, 计数数据等不同类型的因变量 2. 系统成分(Systematic Component), 指的是多个预测变量(自变量)通过线性组合的方式影响因变量, 即模型, 即模型中的线性预测器部分, 通常表示为\(\eta=\beta_0+\beta_1X_1+\beta_2X_+...+\beta_pX_p\) 3. 连接函数(Link Function), 连接函数用于将系统成分(线性预测起)和因变量的期望值联系起来. 它定义了因变量的期望值和线性预测器之间的关系. 通过选择合适的连接函数, GLM能够捕捉因变量和预测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CNN中的卷积层能够被视为一个GLM的原因在于:

  • 随机成分: 在卷积层中, 卷积操作对感受野进行处理, 得到一个特征图, 每个特征图的值可以看作是卷积操作之后的响应, 类似于GLM中的响应变量. 卷积操作本身并没有对响应变量的值的分布进行限制, 可能包含多种类型, 类似于GLM中的“随机成分”
  • 系统成分: 卷积操作本质上是对输入数据进行加权求和, 即感受野和卷积核做内积(多变量线性组合), 得到一个值, 这类似于GLM中的系统成分
  • 连接函数: 经过卷积操作得到的结果会通过一个非线性激活函数(例如ReLU)进行处理, 这个激活函数在CNN中起到了连接函数的作用, 将线性组合的结果和卷积后的激活结果联系起来, 映射到了非线性特征空间

GLM的缺陷

By abstraction we mean that the feature is invariant to the variants of the same concept [2]. Replacing the GLM with a more potent nonlinear function approximator can enhance the abstraction ability of the local model. GLM can achieve a good extent of abstraction when the samples of the latent concepts are linearly separable, i.e. the variants of the concepts all live on one side of the separation plane defined by the GLM.

在这里, “抽象”的意思是指某个特征对于同一个概念的不同变体保持不变性, 具体来说, 这意味着无论同一个概念有多少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者变化, 这个特征都能够保持一致, 从而有效地代表该概念的核心特征. 如, 无论一个猫的爪子如何在不同方向, 颜色, 姿态变化, 都属于猫爪子这个概念. CNN的隐含假设是猫的爪子和猫的尾巴的样本是线性可分的, 而实际情况是, 可能猫的尾巴上有一些特征和猫的爪子上有点像, 导致无法线性可分. 如果所有的猫的爪子样本和猫的尾巴样本在特征空间可以被一个超平面在搞维度中分开, 那么GLM就可以很好的工作, 但是实际情况是, GLM无法在高维找到一个很好的线性边界, 因此需要更加强大的非线性函数逼近器来捕捉这种复杂的, 非线性的关系. 该观点参考2.

在传统的CNN中, 为了表达这种高维的非线性函数逼近器, 他们用一系列过于完备(over-complete)的卷积核去应对潜空间中的所有概念(concept), 以确保能够捕捉到数据中潜在的变异或者特征.但是, 太多的卷积核描述一个概念可能会导致后面层的负担变大(我们需要考虑所有前一个层的所有组合), 因此, 他们从网络复杂度, 过拟合风险的角度再次说明了在局部使用更好的抽象表示方法的必要性.

Maxout的启发

Maxout是由Goodfellow等人6提出的一种新的激活函数. 在利用了Maxout技术的网络中, 每个神经元的输出不是通过传统的激活函数, 如ReLU, sigmoid等进行非线性变换, 而是通过选择多个线性变换中的最大值来拟合一种凸函数的非线性变换. 假设我们有多个仿射变换(就是卷积操作之后没有经过激活函数处理). Maxout会选择其中最大的一项作为该神经元的输出. 具体来说, Maxout将第\(i\)个仿射结果\(z_i\)划分为具有\(k\)个值的组\(z_{i, j}, j\in[1, k]\)(\(j\)表示组内序号), 而不是直接将ReLu等函数作用于那个仿射结果上, 如\(ReLU(z_i)\), 然后这个Maxout单元的输出为\(Maxout(z_i)=\max_{j\in [1, k]}z_{i, j}\), 而\(z_{i, j}\)表示的是这个仿射结果对应的第\(j\)个线性函数, 所以Maxout能够产生一个分段性的输出, 选择的是\(z_{i1}\)\(z_{ij}\)中较大的那个线性函数, 这种分段线性能力是的Maxout在理论上能够表示任意的凸函数. 而且Maxout激活函数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是可以学习的, 而不是像传统的ReLU那样是固定的, Maxout对每一个仿射结果都可以学习\(k\)个不同的线性变换, 并根据数据的特征选择最合适的线性变换, 该观点参考3.

Maxout运用在仿射特征图上的表现就是, 假设有\(96\)个通道, 然后设置\(k=4\), 说明以\(4\)张仿射特征图(通道)作为一组, 那么总共有\(24\)组, 对于每一个组的\(4\)个通道中的每一个像素点, Maxout层会选出这\(4\)个通道中值最大的像素作为这个位置的输出值, 其他位置的像素同理. 这样, 输出特征图的数量(通道)会减少到\(24\)个, 这种方法又叫做仿射特征图的最大池化(maximum pooling over affine feature maps).

与普通的卷积层相比, ReLU的非线性特性确实给网络带来了很多表达能力, 但是它仍然保留了一些线性结构, 换句话说, ReLU在输入大于\(0\)的区域表现为线性. Maxout通过选择不同的线性函数来表达更加复杂的决策边界, 尤其是处理那些输入空间凸集可分的数据时候, 比单一的ReLU更有表达力, 这也导致Maxout在使用之前有一个前提条件, 那就是输入空间中概念的表现形式都在一个凸集里面4, 但这在实际情况下不一定是成立的. 所以, 有必要提出一种更加普遍的函数逼近器(激活函数). 作者由此提出了NiN的架构.

创新

NiN的设计

人们通常使用径向基函数网络(Radial basis network)和MLP来构造一个通用非线性函数逼近器, 作者选择的是MLP是因为MLP和CNN架构兼容, 可以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 而且MLP本身可以是一个深度模型, 这个和feature-reused的精神是一致的.

NiN, Network in Network通过一个称为"微网络"(micro network)的结构来替代传统的GLM. 在这个工作中, 作者采用的是MLP作为这个非线性函数逼近器, 该结构又被称为mlpconv.

这个夹在卷积层之间的MLP对于所有的感受野都是共享权重的, 它会随着卷积核一起滑动(就是接受卷积核的输出, sliding a micro network). 具体来说, 对input进行卷积, 然后将卷积得到的特征图放到MLP中. 这个和之前的SMLP(Structured Multilayer Perceptron)5不太一样, 那个是不会滑动的, 也就是输入的不同区域输入一个共享的MLP.

总体的架构如图所示, 使用三个mlpconv层和一个全局平均池化层.

mlpconv层进行的数学运算如下:

\[f_{i,j,k_1}^1 = \max(w_{k_1}^T x_{i,j} + b_{k_1}, 0).\\ \vdots\\ f_{i,j,k_n}^n = \max(w_{k_n}^T f_{i,j}^{n-1} + b_{k_n}, 0)\]

其中, \(x_{i, j}\)表示输入特征图中位置为\((i, j)\)的特征向量(大小为通道数), 假设输入是一个具有\(C\)个通道的特征图, 尺寸为\(H\times W\times C\), 其中\(H\)\(W\)分别表示高度和宽度, \(C\)表示通道数, 那么对于空间位置\((i, j)\), 特征向量\(x_{i, j}\)是一个长度为\(C\)的向量, 包含该位置上所有通道的激活值\(x_{i, j}=[x_{i, j}^1, x_{i, j}^2, ..., x_{i, j}^C]^T\), 它是一个列向量, 形状为\(C\times 1\). 这里的\(k_1\)表示的是第\(1\)层中的第\(k\)个神经元, \(k_n\)表示的是第\(n\)中的第\(k\)个神经元. 对于第\(l\)层的第\(k\)个神经元, 其权重\(w^l_{k_l}\)是一个与输入特征向量长度相同的向量(对于第一层来说, 形状为\(1\times C\)), 每个神经元通过权重向量和输入特征向量进行点积, 再加上偏置值\(b_{k_l}\), 然后应用到激活函数上, 这里使用的是ReLU激活函数.

为什么这里神经元的权重是一个向量而不是一个标量

The cross channel parametric pooling layer is also equivalent to a convolution layer with 1x1 convolution kernel. This interpretation makes it straightforawrd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of NIN.

在普通的MLP当中, 如前馈神经网络, 我们看到的神经元的权重往往是一个标量, 而在这里是一个向量, 如第一层的神经元的权重是一个形状为\(1\times C\)的向量. 这个其实要结合MLP的实现来理解, 因为它实现MLP用的是一个\(1\times 1\)的卷积核, 那么特征图的通道数为\(C\), 而这个\(1\times 1\times C\)卷积核代表的就是一个神经元的权重, 所以这里的神经元的权重是一个向量而不是一个标量. 相当于这个神经元的作用是总结了一下\(i, j\)这个位置的所有通道的非线性信息.

From cross channel (cross feature map) pooling point of view, Equation 2 is equivalent to cascaded cross channel parametric pooling on a normal convolution layer. Each pooling layer performs weighted linear recombination on the input feature maps, which then go through a rectifier linear unit. The cross channel pooled feature maps are cross channel pooled again and again in the next layers. This cascaded cross channel parameteric pooling structure allows complex and learnable interactions of cross channel information.

在传统的池化操作中, 通常是对特征图的高度和宽度进行池化, 以缩小特征图的高宽, 减小尺寸. 但是, 这里的池化是对特征图的通道进行池化, 即对每个空间位置\(i, j\)的不同通道的特征值进行组合和池化. 假设输入特征图的尺寸是\(H\times W\times C\), 其中\(C\)是通道数, 跨通道池化(cross-chanel pooling)会对所有通道进行加权线性组合(通过\(1\times 1\times C\))的卷积核实现, 得到一个新的值, 然后这个值会通过一个ReLU函数.

跨通道信息整合的挑战

传统的CNN所用的ReLU激活函数是针对某个通道的某个特征值的, 而Maxout可以看作是将\(C\)个通道中的\(M\)个通道的特征值拿出来, 然后拟合一个凸函数. 而mlpconv是将\(C\)个通道中的\(C\)个通道的特征值拿出来, 然后拟合一个函数. 可以看到, 跨通道信息整合的能力是在层层递进的.

利用\(1\times 1\)卷积核进行升降维

经过mlpconv层后, 特征图通道的数量取决于最后一层mlpconv层的神经元的数量, 它既可以扩大通道数, 也可以减少通道数(当然, 一般都是减少通道数). 但是mlpconv层并不会改变特征图的尺寸(高度和宽度), 因为它的卷积核的尺寸是是\(1\times 1\)的.

并且, 这里还用到了级联跨通道参数池化, 这值的是每一层的池化都在前一层的池化结果上进行, 对应的就是这里有\(n\)层, 每一层都是在前一层的池化结果上进一步池化. 每一层的跨通道池化操作, 都可以根据前一层跨通道池化结果和提取出更加复杂的跨通道关系和高层次的特征.

全局平均池化

传统的CNN会将最后一个卷积层的输出向量flatten然后喂到一个全连接网络里面, 然后在通过softmax得到输出. 这个结构将卷积层看作是特征提取器然后将这些特征通过传统的全连接网络进行分类. 然而, 这个全连接网络是容易过拟合的, 因此Hinton等人提出了Dropout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现象7.

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策略来替代传统的全连接层, 即全局平均池化. 在最后一个mlpconv, 每个特征图代表了图像的某个抽象特征, 使用全局平均池化的时候, 不再对这些特征图进行展平或者是加权求和, 而是对每个特征图计算平均值, 这个平均值可以看作是该特征图在整个空间上对特定类别的贡献, 得到一个长度为“特征图数量”的向量. 然后, 这个向量被直接输入到softmax层进行分类.

全局平均池化相对于全连接层的优势在于, 它能够强制特征图和图像之间类别的对应, 因此特征图可以被容易地解释为类别的置信度. 另外一个好处是全局平均池化没有可以优化的参数, 因此在这一层就没有过拟合的问题, 而且它对输入空间平移有更强的鲁棒性...


  1. Lin, M., Chen, Q., & Yan, S. (2014). Network In network (No. arXiv:1312.4400). arXiv. https://doi.org/10.48550/arXiv.1312.4400 

  2. 月来客栈. (2021, 十一月 26). NIN一个即使放到现在也不会过时的网络 [知乎专栏文章]. 深深深-深度学习.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7035992 

  3. Jasmine_Feng (导演). (2020, 十月 15). 小茉的花书笔记——神经网络激活函数之maxout [Video recording].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D4y1d7Zz/?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f86bed5e9ae170543d583b3f354fcaa9 

  4. Teng-Sun. (2017, 十月 17). 深度学习方法(十):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变化——Maxout Networks,Network In Network,Global Average Pooling. Csdn. https://blog.csdn.net/stt12345678/article/details/78261858 

  5. Gülçehre, Ç., & Bengio, Y. (2013). Knowledge matters: Importance of prior information for optimization (No. arXiv:1301.4083). arXiv. https://doi.org/10.48550/arXiv.1301.4083 

  6. Goodfellow, I. J., Warde-Farley, D., Mirza, M., Courville, A., & Bengio, Y. (2013). Maxout networks (No. arXiv:1302.4389). arXiv. https://doi.org/10.48550/arXiv.1302.4389 

  7. Hinton, G. E., Srivastava, N., Krizhevsky, A., Sutskever, I., & Salakhutdinov, R. R. (2012). Improving neural networks by preventing co-adaptation of feature detectors (No. arXiv:1207.0580). arXiv. https://doi.org/10.48550/arXiv.1207.0580 

评论